金秋时节,稻谷飘香、玉米金黄,全区秋粮收割已全面展开。是否要把所有的玉米棒都搓成粒来算产值?现在的测算方法误差大不大?日前,记者带着这些疑问走进灵武市,探秘农作物亩产值的测算方法。
一问:玉米测产,要把所有玉米棒子都搓成粒
“那得多少人手?”灵武市农业农村局农技中心技术员马晨坤笑着说,真正的测产靠的是“小样方推算大田”的科学方法。
在现场,技术人员先划出一块至少66.7平方米(一分地)的样方,人工采收所有的玉米果穗,称出总重量。随后,像“配中药”一样,根据平均单穗重,挑出约20个有代表性的玉米棒。
只见工作人员将这批样板棒子脱粒,分别称出籽粒和玉米芯的重量——籽粒重量占果穗总重的比例,便是关键的出籽率。正在测算的20个玉米棒总重6公斤,脱粒后籽粒重5.16公斤,出籽率为86%。马晨坤说,最后只需测出新玉米的水分,套入标准公式,便能折算出符合国家标准含水量下的亩产。
二问:水稻测产也这么麻烦
相比玉米的“精打细算”,水稻测产可谓“轻装上阵”。得益于搭载GPS的智能收割机,机器在田里“走”一圈,收割面积、籽粒重量等数据便实时生成。再对籽粒进行水分检测,产量结果很快就出来了。
“玉米测产麻烦在它有‘芯’,要算出籽率。”马成坤解释,水稻收上来直接就是籽粒,省去了中间环节,可以实现大面积高效精准测产。
三问:现在的测算方法误差大不大
“以前大多是经验估测,或者选一小块地推算全村,误差比较大。”农户李德保回忆说,传统测算亩产的方式费时费力,且容易因样本代表性不足导致“田里丰收、数据吃亏”的情况。据了解,现在这种“小样方+大田验证”的科学方法,能将产量误差控制在较小范围,为当地粮食决策提供更精准的数据支撑。
据悉,9月以来,全区农技人员组成7个技术指导小组,分赴五市各乡镇开展秋粮作物测产与技术指导工作。从目前测产情况来看,玉米、水稻、杂粮、马铃薯、大豆等作物长势良好,平均亩产较上年稳中有升。(记者 李昊斌)